2019年上半年,浙江省各市经济数据公布后,有个数据特别刺眼。我们记忆中,人人从商、遍布老板的温州,人均GDP仅66048元,排行浙江倒数第2,仅比最后一名丽水市高出601元,而2018年末两者的差距还有1443元,半年间就缩小了842元,到年末会不会连丽水都超不过了?
图片来源于网络
这个当初的改革之星、创造出“温州模式”的城市,在最近10年,经济增长少见亮点,不要说在全国城市当中,就算是在浙江省,温州的存在感同样是越来越弱。就算不计入人均,算GDP总量,温州在浙江省的存在感,也一样是越来越低——20年前(1999年),杭州GDP高过温州67%,宁波GDP高于温州42%,但是,今年上半年,杭州GDP已高出温州135%,宁波GDP高于温州83%。
那么是因为什么让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源地,温州曾以“温州模式”享誉世界,在人们的记忆中,温州人人当老板,遍布出黄金,却被杭州、宁波甩开,在人均GDP上面以至于快要被丽水超过。其实追本溯源,这一切都跟投机有关联。
在进入新时代的2001年,那时中国经济发展自1998年开始了三驾马车过后,工业领域开始进入重工业时期,但是这在那时己经在轻工业领域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的温州而言,就遇到了土地、资金等资源要素难题,要发展重化工业,温州缺资源,而轻工行业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,广大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全面开放,更便宜的土地和人力资本,使得温州轻工行业竞争优势在丧失。
温州雁荡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
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成为摆在那时温州人的面前的选择,从后来看,无外乎就是三条路:第一就是工业升级,但是从轻工行业走向上游重化工业,但一则缺少土地、资金等要素资源,二则国家不太鼓励民营企业进入产业上游,从后来的铁本事件就能够看见,温州最后也没有走上这条路。第二就是科技升级路线,科技着手走向科创领域,但是困于温州缺少科教资源,温州连221、985重点大学都没有,走科技升级的路线也由于缺少基础而作罢。第三就是炒房炒钱。这条路没有资源约束、没有科技含量,最后大部分温州人选择了这条路。从踏出温州,到上海组队买房,到炒遍全国,温州炒房团盛极一时。2011年上半年,最高峰时的温州房价,是全国第四,高于浙江省会杭州,仅低于上海、北京和深圳。而那时候的温州,顶多仅是二线尾部或三线头部城市。
温州南塘夜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
当年的三个选择又再次摆在温州面前,选择工业升级、科技升级还是房产金融,温州必须也只能选择前面两条路,才有未来。因此温州落后的经济增速,本质上还是当年选择炒楼炒钱埋下的果,要重振区域经济,未来要靠的是实业和科技。实业强、温州强,科技兴、温州兴。